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新鲜雪白的南极银鳕鱼、大过手掌的阿根廷红虾这个春节,慢慢的变多的异国生鲜被端上寻常百姓餐桌,丰富了节日饮食的多样性。而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冷链物流的安全,也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在济南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济南日报记者看到了进口冷链食品进济的第一道“安全屏障”。这道屏障,是专仓临时党支部党员以严密机制织就的防控网。
2月8日,济南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内,一板车来自厄瓜多尔的白虾正在逐箱通过消毒设备。身着白色防护服的装卸工人全副武装,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对货物进行消杀。透过防护面罩,监督人员全程紧盯每一个细节,生怕出现任何疏漏。因为即便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可能会埋下隐患。
此时,专仓外的监控显示屏前,也有几双眼睛紧紧盯着这一幕。“每箱之间的间隔再大一点,保证消毒效果。”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派驻专仓负责人、专仓临时党支部书记甄涛正手持对讲机喊话。
从2020年12月1日专仓启用至今,工作人员已经累计消杀检测约67000吨货物,检测出并拦截7批涉阳性货物。
建设初期毫无经验可借鉴,专仓的建设和流程机制的建立都全靠摸索。“摸着石头过河。”甄涛回忆,之所以能建立起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首道防线”,背后是多支力量的汇集。市场监管、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公安和历城区政府的26名党员成立了专仓临时党支部,大家从各自的专业入手,齐心协力、各司其职,为专仓建立了完善的运转流程。
正是在这一套科学严密的防控机制保障下,工作人员才能够临危不惧。1月22日,济南市历城区对北京丰台区通报协查的已隔离管控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核酸检验测试,发现两人核酸检验测试阳性,均为冷链运输驾驶员。流调结果发现,其中一名确定诊出的病例曾于1月20日来济南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运送货物,并在此停留6个半小时。
得知这一情况,专仓临时党支部等几名党员连夜调出当时的监控录像,逐帧复盘确定诊出的病例在专仓内的活动轨迹。看完长达6个多小时的监控录像,大家长舒一口气。因为严密的机制保护下,该病例没有与任何人发生密接。
然而,专仓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并没有因此而松懈。他们从这次的复盘中,还是查找到了现有机制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
以往,驾驶员如果在园区就餐需要下车购买,这无疑会接触到园区商户。复盘结束后,专仓临时党支部的党员们针对这一问题立即展开讨论,最终联合餐饮商家为驾驶员提供无接触取餐和配餐服务。
为加强对出专仓区域驾驶员的管理,大家集思广益,想出了另一个点子来“监控”驾驶员行踪。“我们的灵感来自一种家用开门报警器。”甄涛介绍,他们计划在对每辆进入园区的车辆驾驶室车门上安装一个“开门报警器”。所有驾驶员装卸货期间除上厕所、无接触取餐外,必须全程待在驾驶室,不得下车外出大范围活动,在管理轨迹上形成闭环。
党员争分夺秒,很快将想法落地形成方案,制定了《疑似阳性人员到仓应急预案》。这将与《集中监管专仓工作手册》及《集中监管专仓集中管理人员管理手册》等多项管理方法一起,为全省的冷链专仓建设提供借鉴。
停车场上,工人们顺着绿色通道走进冷库;库房里,监督人员用试纸一一检测消毒水的配比,以保证消毒效果;更衣室内,工人们脱防护服的顺序也在被“仓外的眼睛”紧盯着
“外防输入、内防输出、守好底线。这就是我们的工作。”看似简短的一句话,背后隐藏着无数细节。工人们在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的同时,还要接受多方实时监督。大到货物的消杀流程,小到装卸工一个细微的动作,稍有疏忽就非常有可能酿成大错。消杀、核算检验测试、废弃物处置、人员防护和阳性货物处置,要想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问题,除了依靠严密的机制防控,更需要仓内仓外工作人员的通力配合。
春节期间,集中监管专仓开仓“不打烊”,挑起了保障全市市场供应的“大梁”。按照既保证安全又保障供应的原则,根据全市疫情防控形势和供应需求,市区双仓运行调整为市专仓单仓运行。在这期间,支部的26名党员主动要求排班,全员在岗在位,保障了专仓的正常运转。从除夕夜至今,每天都有载着异国风味的货车从这里驶入驶出,这些鲜美的味道经过最严苛的检测,最终安全端上市民的餐桌。
原标题:融媒·先锋 进口冷链食品进济“安检”,每个流程和细节都在被放大——仓外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