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建设在带给人类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对自然的生态功能造成了负面影响,资源的过度集中也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了巨大压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生态主义的理念和思想的传播,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基础设施中蕴藏的生态潜力,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在国内外众多城市中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为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60%,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也一天比一天突出。未来我国城市建设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条件,以建设美好人居环境为目标,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当前,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修复河湖水系和湿地等水体,加强绿色生态网络建设,对城市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为此,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组织并且开展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相关研究,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进行了调研,汇集了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普及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知识,推广相关实践经验,推动我们国家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公众号开设专栏,发布系列文章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发展背景、内涵和国内外案例进行系统地介绍,欢迎关注并提供稿件。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的概念最早见于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的研究。MAB针对全球14个城市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五项原则,其中生态基础设施表示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随后,这个概念在生物保护领域得到应用,用以优化栖息地网络的设计,强调其对于提供生物栖息地以及生产能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概念提出初期,生态基础设施主要使用在于欧洲生物栖息地网络的设计,但如今其应用场景范围已大大拓展,深入到城市规划领域,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及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中均得到应用。
早在19世纪末,面对城市的快速扩张,奥姆斯特德就以河流等自然要素所为纽带,利用开阔的原生绿地,将数个公园连成一条绵延约16公里的景观带——翡翠项链(Emerald Necklace),成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护应用的成功范例。如今,以美国和欧洲为主的诸多国家都对生态基础设施的研究和建设进行了探索,并把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纳入国家、州域和地方的规划政策中,如纽约已编制了三版PlanNYC规划,都提出了可持续的、弹性的基础设施建设策略。此外,马里兰州提出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评价体系、西雅图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等、英国伦敦东部绿网规划等,都是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实践成果。国家、城市和地方政府作为引导者为生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政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支持,为生态基础设施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如今,生态基础设施已经逐渐发展出完善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应用于保护国土生态网络、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野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森林、河流、湿地和荒野地开发等领域。
图片来源: (美)F.L.奥姆斯特德.王思思等译.美国城市的文明化[M].译林出版社,2013
生态基础设施通常有两个层面涵义:一是自然区域和其他开放空间相互连接的生态网络系统,二是“生态化”的人工基础设施。认识到各个人工基础设施对自然系统的改变和破坏,如交通设施被认为是导致景观破碎化、栖息地丧失的根本原因,人们开始对交通基础设施采取生态化的设计和改造,来维护自然过程和促进生态功能的恢复,并将此类人工基础设施也称为“生态化的”基础设施。
与生态基础设施(EI)相近,还有一个的概念,即绿色基础设施(GI)。GI起源于美国,最初用于城市绿色空间和生态廊道的规划,后多用于生态雨水管理。二者在发展初期的侧重点不一样,虽然在适用地区略有差异,但发展至今就表达的涵义来说已逐渐趋于一致。
(1)从区域的宏观层面来讲,生态基础设施作为生态安全格局的分析方法,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一个发展框架,能够科学的对城市土地保护进行相对有效的识别和优先排序,从而以最优化的方式制定开发和建设政策;
(2)从城市的中观层面讲,生态基础设施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作为构建城市生态网络的途径,同时维护和修复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形态;
(3)从场地的微观层面来讲,生态基础设施能够理解为可持续ECO的基础结构,作为城市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提供维系人们日常需求的场所和服务,满足大家对于工作、居住、生活的需求。具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类型:生态雨水设施、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无机动车道或绿道)、废弃地修复等。
随着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日趋加剧,国土及城乡生态安全在不断面临挑战,中国在经济快速地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城市化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如今,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生态空间的保护和优化,城市生态质量的提升是我国未来城市建设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和趋势。因此,探索具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构建连续完整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是城市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交流和借鉴国外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协助组织整理。文字由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王春晓提供。部分图片引自相关文献,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