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随着科学技术创新的深入发展和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未来空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涵盖了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和基础设施等多重维度,正在构建起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无人机产业已成为低空经济最耀眼的明星。2023年的成绩单格外亮眼:321亿元的产值、322万架的产量,诠释了这样的领域的蓬勃生机。到2024年11月,我国无人机产业版图已然壮大:424家企业竞相发力,1075款产品百花齐放,构建起一个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消费级市场,中国企业特别是大疆,以七成以上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树立起中国制造的新标杆。而在工业应用领域,一批专业化企业正在测绘、巡检、安防、物流等细分市场深耕细作,打造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
作为低空出行的革命性产品,eVTOL正在重塑未来空中交通的图景。全球430多家机构的创新竞赛,催生了逾千个概念产品,展现出这一领域的无限可能。
在这场全球竞逐中,中国企业展现出惊人的创新活力。2023年,30余家企业投身研发,15家以上完成样机测试,融资规模屡创新高。尽管与全球领军者仍有差距,但随着首批机型获得适航认证,中国eVTOL产业已站在商业化的新起点。
传统直升机市场虽然仍被空客、莱奥纳多等国际巨头主导,占据超过99%的全球产值,但变革的契机已经显现。在中国市场,尽管国产直升机份额仅占5%左右,但随技术积累的深化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提升,本土企业正在加速追赶。
这场低空装备制造业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单个领域的突破,更展现出产业间的协同效应。无人机的技术创新为eVTOL提供经验,传统直升机的安全运营为新兴飞行器树立标准,三大领域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低空装备的上游产业链条错综复杂,涵盖了从动力系统到控制管理系统,再到基础材料的多个关键环节。这些核心部件犹如低空装备的筋骨血肉,共同支撑着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动力系统领域,电池技术的突破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预计电池产业将占据低空经济15%-2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电池制造商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在全球市场占据领头羊。面对eVTOL对动力系统提出的严苛要求,固态/半固态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两大技术路线相互竞争,一同推动着动力技术的革新。
电机系统作为动力传输的核心,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形态趋势。在eVTOL领域,永磁同步电机以其卓越的性能优势成为主流选择,领军企业如Joby、Archer等纷纷加大自主研发投入。而在无人机领域,无刷直流电机则凭借成熟的技术和优异的性价比占据主导地位。虽然日本和美国企业在高端市场仍具优势,但中国制造商正依托强大的产能和本土市场优势,快速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
传统航空发动机市场形成了以GE、PW、RR等巨头为核心的产业格局,这一些企业掌控着全球约97%的市场占有率。经过多年发展,全球航空发动机产业已形成完善的四级供应体系,从整机制造到零部件供应,构建起一个严密的产业生态。
在飞控系统领域,虽然Honeywell、Collins等国际巨头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产业格局正在悄然改变。一方面,传统企业依靠深厚的技术积累保持优势;另一方面,新兴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市场壁垒。更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慢慢的变多的整机制造商开始重视飞控系统的自主研发,致力于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
通信模组行业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东升西落态势。2022年,中国通信模组市场规模达474.3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17年到2022年,国内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23%跃升至60.8%,而海外企业的份额则降至13.6%,充足表现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
在卫星导航领域,我国北斗系统的成熟为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导航相关产业核心产值突破1527亿元。虽然在惯性测量单元(IMU)领域,博世、ST等国际巨头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国内企业通过持续创新,在MEMS技术上已接近国际水平。
低空经济的腾飞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物理基础设施好比路网,为低空飞行提供实体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则如同神经系统,确保低空活动的智能联通。这两大支柱共同构建起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框架。
我国低空物理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加速布局阶段。根据民航局规划,2030年全国通用机场数量目标为2058个,而截至2023年底仅有454个,存在1604个的巨大缺口。除机场外,起降点、飞行营地、维修基地等配套设施同样亟待完善,这些都构成了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紧迫需求,各地政府纷纷展开积极探索。深圳率先建成马峦山城市低空融合飞行保障基地,精心布局30余个起降平台,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了完善的基础保障。四川则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全力支持通用机场和起降场建设,并鼓励在商业区、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建设无人机物流配送平台,积极探索低空经济发展新模式。
然而,物理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统一建设标准的缺失,导致不同企业建设的设施互通性差,难以形成协同效应。其次,投资回报周期长影响了社会资本的参与积极性,制约了建设进度。此外,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噪音管控等环境问题也需要在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和妥善解决。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已建成全球顶级规模的5G网络,累计建成5G基站414.1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29个,实现了地级市县城区的全面覆盖。这一庞大的网络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通信基础。
5G网络凭借其超高速率、超大连接数、超低时延的显著优势,为低空经济带来革命性变革。它不仅实现了无人机的远程实时操控,支持高清视频实时回传,还助力低空交通智能管理,提供全天候监测保障,极大提升了低空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率。
三大运营商在低空通信网络建设方面各展所长。中国移动基于4.9GHz频段开展研究,在江苏建成首个连片低空飞联网,并在浙沪等地部署5G增强基站。中国联通采取双层覆盖策略,针对不同高度空域采用差异化解决方案,在粤闽等地取得很明显的成效。中国电信则采取分步实施策略,通过现有5G基站覆盖和5G增强毫米波技术的部署,在南京完成了大规模组网验证。
低空经济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装备制造的持续创新到上游产业的深度突破,从基础设施的加速完善到产业生态的日益成熟,中国低空经济已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创新将继续引领产业升级,协同将不断深化产业融合,智能化将持续提升发展质效。
展望未来,随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商业模式的深度创新,低空经济必将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潜能。这不仅将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将重塑未来空间经济的发展图景,开创人类立体出行和智慧生活的新纪元。在这场变革浪潮中,中国低空经济正以开放、创新、协同的姿态,昂首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