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今年以来,陕西省深化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打造政府最诚信、企业最舒心、办事最高效的三张名片,深化改革创新,谋划实施更多见效快、可推广的“小切口”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为促进有关部门和各市县相互学习借鉴,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动突破年活动走深走实,省营商办从聚焦激发企业活力强市场促公平、聚焦加快项目落地强改革抓创新等四方面总结形成了30项典型经验做法,分5期进行分享,本期分享
汉中市汉台区聚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使项目手续办理更省时、省事、省心,逐步提升高质量项目落地建设质效。
制度优化先行,让改革红利直达快享。政策赋能助企。先后出台以《汉台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直通车”工作方案》为核心,涵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过程的10多项配套制度文件,改革举措从项目建设审批四个阶段,向项目准入、准建、准营全生命周期纵深拓展。协同审批助企。聚焦区级招商引资企业及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办理,着力为客商和项目单位提供事前申办辅导、事中调度协调全流程审批服务。采取“一客商一专班、一项目一专班”方式,一对一做好区级招商引资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审批服务工作。创新驱动助企。在全市率先推行分阶段分单体办理施工许可、“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等举措,核发我市首张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并由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同步介入土方开挖全过程,确保施工安全,推动更多项目“拿地即开工”。
服务升级先行,让惠企政策直达一线。全面实施靠前领办。将审批窗口延伸到一线,成立服务攻坚团队,变“大厅等企业”为“主动上门问”,深入一线放材料清单,制定审批方案,加快并联审批办理进度。对暂不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列明缺项资料,做好审前辅导;对具备发证条件的项目,提供现场办公、延时服务等方式,实现审批服务再提速。精准实施点单易办。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分类细化办事主题,以办事企业为出发点将项目分为老旧小区改造、社会投资小型低风险、市政公用工程、土方开挖等10个常办类别,动态调整、更新事项清单、服务指南、办事流程,实行“套餐式服务”,持续推动“清单之外无审批、流程之外无环节”,所有工程建设类审批事项在法定办结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超过50%。推深做实专区快办。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升级为“全科”服务窗口,集成咨询、受理、出件、帮办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推行“一表申请、一窗通办、一次告知、一次联办”,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业务“一站直达”。在项目审批服务全面升级带动下,公安汉台分局七里派出所项目一日内取得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实现了当天受理、当天办结的项目审批“加速度”。
要素管理先行,让解决措施直达要害。审批要素全过程跟进。区发改、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8个审批部门、38个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系统办理,生成统一的项目代码信息,对相关审批进度数据、结果附件信息实时共享。同时依托系统电子监察功能,实时在线监督审批进程,实现“全程留痕、自动预警、责任到人、通报问责”,督促全流程审批快速、合规。审批进度“四色清单”调度。对160个重点项目逐一进行研判,按照用地规划、招投标、人防消防、质监施工不同阶段及时建立红、黄、蓝、绿“四色清单”,将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情况及时发送项目单位并抄告区级包抓领导,为破解项目审批问题提供决策依据。审批问题全方位协调。对一些急、重的特殊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召开专题会议,发挥“专家会诊+审管联动”作用,加快办理速度。对阻碍项目前期手续审批的主体问题,逐一摸排、梳理,能在区内解决的,统筹力量,主动服务,及时销号。
事项集成先行,让办事体验直达末梢。积极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全方面实施全区政务服务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权责清单管理,逐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逐步的提升审批效率和监管效能。快速推进更多的政务服务事项在各级政务(便民)服务大厅集中办理,在原有划转区行政审批服务局78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新划转事项12项,区级政务大厅进驻事项由538项增至898项;延伸下沉镇(街道)审批服务事项366项,村(社区)可代办公共服务事项59项,极大地拓展了政务服务范围。
商洛市从群众办事视角出发,从社会民生领域“小切口”改革要求着眼,深入开展“暖阳行动”,打造“暖心贴心、阳光便民”养老保险经办服务窗口,持续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
多做一点,让环境更舒心。一是问需参保群众。广泛征求服务对象意见,梳理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制定问题整改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二是提升干部素质。坚持开展“双月讲座”“业务科长讲业务”“局长科(股)长走流程”活动,持续提升人社服务效能和水平。三是营造舒适环境。改造优化23个市、县区养老保险经办窗口,设置咨询指导、自助办理、等候休息等功能区,配备复印机、老花镜、雨伞架、充电器、医药应急箱等便民设施,让群众享受更多人文关怀。
多说一句,让政策更清晰。一是聚焦40多万老年群体,提供帮办代办、多说一句话服务。解答咨询时多说一句话,问清情况,“口语化”表达让老年人听明白;接件受理时多说一句话,理清票据,规范理;办好待遇时多说一句话,注意安全,预防诈骗。二是开展“社保服务进万家”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养老保险政策和服务流程,满足企业和群众的多样化办事需求。三是组织132名人社服务专员和8个养老保险专家服务团,全面梳理社保费缓缴等惠企利民政策,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让更多利企惠民政策“应享尽享”“直达快享”“免申即享”,促进人社服务提质增效。
多管一寸,让办事更便捷。一是优化办事流程。将参保缴费、待遇核定等高频业务全部进驻政务大厅,推动“综合柜员制”“一窗办”改革,工作人员多管一寸,持续深化主动引导、帮办代办的服务举措,办事群众实现一次叫号、一窗办结。二是加强精细管理。对靶“懒散慢”,落实“五制四公开三亮明”工作规范,即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全程代理、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办事程序、办事依据、办事时限、办事结果公开,提供服务亮明身份、承诺和标准。三是推进网上经办。全面实施陕西社会保险APP,90%以上企业职工和城镇和乡村居民参保登记、缴费补费、信息查询等6项服务事项实现“一次不用跑、掌上即办”。
多想一步,让服务更暖心。针对移民搬迁社区和园区人员多、流动性强等特点,建立“三色管理”经办服务体系,对14.03万名社区老人,依据群众年龄、身体健康情况、居住地域等不同特点按红、黄、绿三色精准管理,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患病人员纳入红色服务名单,由人社专员开展“保姆式”业务全程代办服务5.2万余项;脱贫户、特困户纳入黄色服务名单,由网格片长开展“问诊式”服务,按需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7万余个;其他参保对象纳入绿色服务名单,由小区楼长开展常态化“便捷式”服务10.3万余项。
榆林市围绕破解建设工程领域数据信息条块化、衔接难、集成难、互通难、回溯难等明显问题,探索建立以不动产单元为载体、不动产单元代码为纽带的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建设项目业务协同、数据互通、资料共享、结果互认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体系,让每一宗地、每一建筑都具有了“身份证号”,为强化资源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新途径。
统一编制代码,确保不动产单元代码唯一性。明确由资源规划部门统一设定不动产单元、编制代码,确保不动产单元及代码的唯一性。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榆林市不动产单元设定与代码编制规则》,在土地供应前统一设定宗地不动产单元,统一编制宗地层级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并与前期的预审选址、用地审批等进行关联;在设计的具体方案批复阶段续编幢层级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在在建建筑物抵押、预告登记阶段续编户层级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在核验核实阶段最终确定完整的不动产单元代码,做到一地一码、一幢一码、一房一码,宗地、幢、户关联对应关系明确。
推行多测合一,确保不动产单元数据一致性。坚持将地籍调查贯穿建设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将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涉及的十多个测量事项精简为三次外业测量、成果共享共用。制定出台《榆林市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作业规程》,土地供应前统一开展地籍调查,调查成果用于规划条件确定、土地供应、产权登记、规划许可等;竣工阶段统一开展地籍调查,调查成果用于土地核验、规划核实、竣工验收、产权登记等,确保了不动产单元空间客体数据的一致性。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所有的环节可凭“不动产单元代码”获取该项目前期地籍调查成果,进行更新沿用,既确保了地籍调查数据的连续性,又有很大成效避免重复调查测量,大幅度降低了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建设项目行政管理和企业群众办事成本。
一码关联数据,让数据集成代替群众跑腿。明确由资源规划部门统一管理地籍调查数据。制定《榆林市“一码管地”改革数据库标准》,建设榆林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一管理地籍调查及国土调查、空间规划、卫星影像等基础数据,并与资源规划业务平台、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等实时互通。在预审选址、土地报批、土地供应、设计的具体方案审查批复、规划许可审批、验线管理、土地核验、规划核实、产权登记等环节,均可凭“不动产单元代码”实时调取使用相应宗地、幢、户的地籍调查数据用于业务办理,并关联归集业务办理资料成果,实现“一处归集、一码关联、即时调用”,通过“数据集成、一码关联”让数据真正跑起来、用起来,提高企业群众办事的体验感。
一码串联业务,以业务联审联办精简环节。深入推进资源规划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用地、规划、登记等业务融合,创新推行土地供应“五合一”(确定供地方案、土地价款、规划条件和办理用地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工程规划“二合一”(建设工程设计方案审核检查、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核验核实“二合一”(土地核验与规划核实、不动产登记)等适用不一样的情形的联合审查、分别办理工作机制,并通过不动产单元代码串联相应业务,实现数据互通、材料共用、结果互认,资源规划领域建设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环节精简超过10个、平均压缩周期90天以上,实现交地即交证、交房即交证、零材料办理土地首次登记。
首创选房授权码,让“一件事一次办”常态化。深化不动产登记“一件事一次办”关联业务融合,以不动产单元代码打通与交易办税、水电气暖过户等事项的数据交互、业务协同壁垒,让集成办、一次办、网上不见面办成为常态。创新推出具有一定有效期的“选房授权码”,由不动产权利人通过榆林市资源规划局微信小程序实名认证、人脸核身后,在线领取名下不动产的“选房授权码”,授权相关单位查询核验、调取使用该不动产登记信息,一举打破了不动产登记信息查询、共享的法律障碍和技术瓶颈,让不动产单元代码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拓展。
铜川市紧抓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机遇,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争相发力,积极争取政策,不停地改进革新机制、创新产品、优化服务,积极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积极对接做好金融要素服务保障工作。会同市工商联为全市非公有制企业选聘“金融服务员”72人,携同各部门、各区县积极组织全市金融机构深入开展“金融服务进园区进企业”等政银企对接活动,聚焦省市重点项目建设及全市主要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发力,持续跟踪服务,积极协调处理问题,努力提供金融支持。
精准施策保障重点领域信贷资金需求。协调金融机构有效发挥信贷主力军作用,加强完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机制,聚焦城市转型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持续加大政策及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充分释放信贷投放空间,积极探索解决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村集体经济发展等领域融资瓶颈问题,在保障重点领域金融需求方面取得新突破。
优化环境持续压降企业获得信贷难度和成本。引导全市金融机构坚持总量调节和结构优化并进,以信贷投放“旬监测、月督导、重点约谈”机制为抓手,严格执行“七不准、四公开”要求,大大降低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新增贷款加权平均利率较2023年年初下降36个基点,当年累计投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5.01%,较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积极做出响应全市推动经济持续向好政策要求,当年新增融资担保业务严格执行0.5%以下费率,且在企业及个人创业贷款担保方面见贷即保、并执行零费率。
积极探索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紧抓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西安银行通过订单融资等方式,为电商企业贷款授信300万元,平均利率4.25%,实现电商供应链融资“陕西首单”;长安银行、耀州联社为耀州区石柱镇克坊村集体经济量身定做“乡村振兴光伏贷”“三秦光伏贷”产品,贷款期限达到20年,综合融资成本降至4.5%以下,目前共计投放贷款1135万元;耀州联社、农业银行等机构开发“樱桃贷”,支持新区陈坪村樱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樱桃设施化改造,累计投放贷款1221万元;以香菇产业链为试点,打造“金融服务全链条+产品覆盖全周期+减费让利全流程+金融机构全参与”服务模式,累计投放贷款5488.23万元。
加强培育积极带领企业对接长期资金市场。修订《铜川市促进企业上市挂牌管理办法》,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服务力度。组织各区县、各行业主管部门积极筛选37户优质企业申报2023年度省级上市后备企业,澳威激光等12户科技含量高、发展前途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成功入库。组织区县及专业机构赴重点企业调研百余次,深入实际了解企业经营状况,指导企业积极对接长期资金市场,努力协调外部优质资源解决企业融资问题,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走出去+请进来”争取金融支持。先后邀请人民银行总行、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金融机构来铜考察调研,深入园区、企业了解全市产业及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情况,共同探索政金企合作路径,积极引入外部资源解决全市融资难题。7家金融机构积极做出响应,及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全市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对接陕金资等企业来铜投资指导,与陕投集团签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推动全市产业投资、农信社改制等工作。
加强监管防范风险营造良好环境。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清理整顿长期停业、“僵尸”等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对象42家,深入开展地方金融组织涉企收费专项整治工作,持续优化全市金融环境。制定《铜川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逐渐完备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金融风险隐患摸排监测预警工作,常态化开展金融领域非法放贷专项整治,严格按照“禁增量、压存量、控风险”原则防范化解处置金融领域风险隐患,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促进全市金融秩序持续向好。
汉中市镇巴县在全市率先创新开启“VR全景云审批新模式”,将行政审批服务与VR、AI数字人、视频讲解、图文展示相融合,以“秒懂百科”的形式打造“便利化、智慧化、可视化”的政务服务新场景。申请的人能“身临其境”了解事项公开办理标准流程和事项要件,轻松解决以往企业群众“看不懂、记不清、跑腿多、时间长”等疑难困惑。
围绕前置思维服务市场主体,将审批服务延伸指端。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VR云审批样板间”为依托,利用3D技术搭建线上虚拟展厅,推出食品经营许可、小餐饮经营许可等高频事项的图文指南、VR全景等可视化场景,进行1:1复刻还原情景再现,为公司可以提供标准化、便捷化的实景指导,申请公司能够突破时空界限“身临其境”了解办理流程和合规要点。通过“AI数字人”进行多重分身讲解,让市场主体直观、清晰地了解行业经营场所布局规范和业务办理有关要求,全面掌握现场核查标准,提供穿透式、直达式审批服务,让企业感受到“雨中打伞”的贴心,打造市场主体活跃的“雨林生态”。
围绕链式思维服务重点项目,使3D实景直达眼前。实行“三边三倒”工作法,对市县级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企业变“坐等上门”为线上“主动服务”,丰富拓展“VR审批样板间”功能及种类,在样板间加入“腊肉科创中心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及医用设施生产线建设”等多个重点项目审批协同服务案例样板,推进重点项目应用示范,让项目主体参考借鉴。编制样板间线上“产业全景+招商图谱”,针对医疗健康、文体娱乐等重点行业和特色领域应用的需求,加速虚拟现实技术对重点项目领域的融合赋能,以审批提速推动项目加速落地,做到了建设即合规、踏勘即发证、完成即达标。
围绕用户思维服务办事群众,创数字全景融合空间。秉承用户思维,采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精准画像方式来描述所办事项,目前已拓展完成9大类40个子项的图文及音视频全景。通过嵌入图文、视频、音频等内容情景再现,让办事群众“依葫芦画瓢”照搬照做,解决不同事项、不同阶段“到哪办、办哪些、怎么办”的问题,避免反复补交材料,减少跑动次数,首次申请材料的完备度、准确度提高到96%。同时,精心制作了社会保险、就业创业补贴等16大类干货满满的惠民政策核心条款,让群众一看就明白,一次就办好,打造贴心群众的全景政务小助手。
西安市扎实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构建政策“科学制定、全量归集、精准推送、并联审批、高效兑现、公示通报、督办考核、落实评估”全链条工作闭环,加速释放改革“红利”。
注重政策问需“察实情”。坚持“问需于企”,深入开展惠企政策“大调研”活动,向市场主体发放调查问卷1.67万份,广泛征集意见建议,为有效推动惠企政策兑现落实摸清底数。在制定政策之初,积极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学者、非公有制企业、商会协会和“营商环境监督员”等共同参与涉企政策座谈与谋划,结合营商环境满意度网络问卷、12345涉企服务专线等多种渠道,广泛听取企业对惠企政策兑现落实的意见建议,确保政策制定“有的放矢”。
强化政策供给“鼓实劲”。印发《西安市服务民营经济高水平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强化对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坚定企业投资创业信心。编制《西安市专精特新中小公司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升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出台西安市促进工业稳产扩产5条政策措施、促进消费增长3个方面17条具体措施以及促进外贸提质增效16条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宣传、政策执行、政策评估和政策完善,以政策举措的确定性应对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和项目落地送去“及时雨”。
精准推送宣传“送实策”。定期开设惠企政策“辅导课”,为全市10567家规上企业专题宣讲国家及我省、我市稳经济政策措施;累计开展惠企政策宣传暨申报指导活动21场,现场指导1800余户公司进行政策申报。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对政策落实落地情况做密集宣传报道,有效提升政策知晓度。升级优化“西安政策通”平台,建立包含2566条惠企政策的“政策库”和涵盖300余万市场主体的“企业库”,实行分类标签化动态管理,提供政策与企业精准匹配、精准推送、辅导解读等便捷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
聚焦堵点难题“出实招”。聚焦政策兑现落实过程中的堵点、痛点问题,集中6个月时间开展惠企政策兑现落实“清障”专项行动,大力清查治理惠企政策宣传推广不及时、答疑服务不到位、申报程序材料繁琐、设置各类“隐形门槛”、企业多头跑路、“新官不理旧账”等16类明显问题,指导市级相关单位和区县开发区扎实开展惠企政策“立改废释”工作,持续推进政策兑现“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确保政策“红利”有效惠及市场主体。积极开展“双包一解”“送政策、送服务、送保障”等载体活动,累计开展入企政策指导9.7万人次,帮企业解决问题7554个。
加速申报兑现“见实效”。依托“西安政策通”平台,公开发布政策兑现服务指南,明确申报时限、条件、材料、流程和奖补标准等核心要素,支持企业全流程自主申报。优化政策落实“免申即享”服务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筛选+自动匹配”方式,持续强化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免申即享”实效,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网络公开渠道,旨在为广大新老用户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转载的稿件版权属于原本的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抄袭本文至其它渠道者引发的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
国脉,是大数据治理、数字政府、营商环境、数字化的经济、政务服务、产业服务专业提供商。创新提出软件+咨询+数据+平台+创新业务五位一体服务模型,拥有超能城市APP、营商环境流程再造系统、营商环境督查与考核评估系统、政策智能服务系统、数据基因、数据母体、产业协作平台等几十项软件产品,长期为中国智慧城市、智慧政府和智慧公司可以提供专业咨询规划和数据服务,广泛服务于发改委、营商环境局、考核办、大数据局、行政审批局等政府客户、中央企业和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