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器材综合服务商
2023年9月22日,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力争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形成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安全应急装备有突出贡献的公司、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培育50家左右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对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应急装备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技术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智能预警和决策支持,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能轻松实现对应急资源的实时监测和调度。近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应急装备产业下游各应用领域从基础级的安全防范逐渐向综合级的管理层面发展,中国智慧城市建设也不断落地,应急装备将是“平安城市”建设的基石;同时,伴随算法和芯片技术的成熟,产业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慢慢地下降,AI在应急装备产业的渗透率逐步提升,可处理各行业场景下的任务。除此之外,应急装备产业技术跨界合作将不断加深,产业相关厂商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作为基础支撑,与算法厂商、芯片厂商、第三方软件商、综合解决方案商等跨界合作,以此来实现应急装备产业资源配置、信息共享的优势互补。
随着应急装备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应急装备的应用领域也慢慢变得广泛。例如,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兴技术在短时间内快速响应,能够迅速准备应对危机,有效地保护人民财产安全,并且具有较高的精度,大幅度的提升了应急装备的效率和综合能力。此外,应急装备也应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近年来,应急装备在交通运输业、教育业、医疗卫生等市场的应用不断增大,应用领域的持续不断的增加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应急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目前,我国在应急装备的制造和研发方面,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的生产企业,包括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新兴际华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和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在应急装备领域,我国企业已拥有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例如无人机、遥感技术、通信设施等在应急救援和应急管理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大量应急装备生产企业还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推动我国应急装备行业的创新和升级。
目前,我国应急装备市场的产品品种类型很丰富,使用先进技术和制造工艺,可以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各类应急服务,包括调控系统、探测系统、建筑装置、安全保障系统服务等;在售后服务方面,当前我国应急装备行业也开始逐渐完备售后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例如,大型应急装备企业都会派出专业方面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定时进行保养服务,保障客户的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应急装备市场完善的服务系统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行业的逐步发展。未来,随着应急装备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将为用户带来更满意的服务。
应急装备行业有关技术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我国建筑安全领域的智能集成平台等应急装备没有统一的规范及标准,在装备建立及出口方面形成了重复设计或出口认证等方面的障碍。同时,缺少完整规范的相关装备和服务的标志标识标准,相关基础综合标准缺失,企业却仍然按照各自规定的标志标识进行生产,导致生产的安全应急装备通用性较差,达不到所需的使用标准。
与发达国家相比,应急技术、装备和手段的滞后性明显,在各类大型应急救援中尤为突出。
一是科技含量不高。近年来,虽然我国重视应急装备水平的提高,但由于产业基础薄弱,应急产业起步较晚,大部分应急产品还没有摆脱技术上的含金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尤其是大型关键应急装备,难以满足应急需求,直接影响应急处置效果。
二是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科学技术研究和应急装备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不够,缺乏基础竞争力,在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一些看似更先进的家用应急装备其实就是国外零部件的整合,基本上处于“经济”阶段。
第三,关键应急装备依赖进口。如航空应急救援、地下矿山救援、风险防范、应急通信、信息通信安全、医疗、生化检测、核辐射防护等装备和装备生产领域严重依赖进口。有依赖,就会有限制,就会失去主动权。一些国家的制造商利用应急装备技术优势任意提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大部分出口到中国的应急装备都是过时的商品;在冷战思维之外,许多国家限制或完全禁止向中国出口某些应急产品。
政府对应急装备的推广力度不够,市场培育和整体开发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供应和需求之间有脱节。应急装备生产商普遍反映,除军队、武警、公安等少量户外用途外,应急装备需求主体不明确,找不到有效用户,没办法实现定向生产;尽管一些政府用户有需求,但生产商不知道要保留和配置什么样的产品目录和标准,以及公司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应急装备。其次,工业、大学和研究是分离的。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之间没有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每年大量投资形成的应急装备科研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被“晒得落花流水”,没有及时转化为真正的产品。第三,资源共享中断。我国普遍实施了政府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体系建设,但来自应急装备生产企业、应急资源部门和灾区的信息难以共享,数据库建设滞后于硬件开发,都会存在“硬件、硬件、软件”问题。地区和部门、军队和民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应急装备和应急能力储备的共享,导致战斗人员不时出现延误。
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安全应急装备产业发展不平衡,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从已公示的20家国家应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和6家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东部为13个,占全部安全应急装备产业示范基地的50%;中部为7个,占比27%;西部和东北部分别为4个和2个,占比15%、7%。3/4以上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聚区集中在东中部地区。东部的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集聚发展大多分布在在广东、浙江、江苏,均拥有3个示范基地及园区。“十四五”期间,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东部地区明确要全力发展安全应急装备产业。从西部、东北地区来看,除四川、长春等少数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初具规模之外,别的地方安全应急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企业较少,产值较小,尚未形成规模。
2022年,我国应急装备市场规模约达到8,721.2亿元;2023年,我国应急装备市场规模约9,543.7达到亿元。
我们预计,2024年我国应急装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0,286亿元,未来五年(2024-2028)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33%,2028年将达到13,651亿元。